作业在东莞市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劲胜精密”)智能制造试点车间,偌大的场地内,只有10余名技术人员游走在成片的大型智能装备之间。
作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劲胜精密的智能车间将打造自动化组线集成及信息化控制的“无人工厂”,该车间技术人员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对产品质量和设备生产情况有效监控。
在人口红利愈发式微、技术升级愈发紧迫的制造业格局之下,作为传统的制造业重镇,东莞在省内率先启动“机器换人”,并出台相应扶持政策,结合主要支柱产业的技能改造升级需求,从产业链上游的智能装备制造到下游的机器人
新近出台的“十三五”规划提出,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重点促进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产业发展壮大。在中国制造业面临拐点之际,由“东莞制造”转变为“东莞智造”的探索经验,或许可供其他城市参考借鉴。
从2014年开始,劲胜精密率先尝试“机器换人”,未来将投入5亿元升级为“无人工厂”,目标是在生产效率提升20%的同时,将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率分别降低20%和30%。
尽管在手机结构件制造行业,劲胜精密的产能规模和综合实力早已位列行业前三名,但其近年来也深感转型之压力。“用工成本不断增加,手机结构件的技术更新又十分迅速。”劲胜精密总裁办主任曹豪杰说,“不想想办法,企业的日子不会好过。”
从2014年开始,劲胜精密在手机金属结构件车间率先尝试“机器换人”。企业投入大批量成型智能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遥控机械手和
取代了大部分人工作业,其智能生产远程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
“如按200台机器的厂房规模,以前要200多名工人作业。现在1人可控制10台机器,不仅能够24小时作业,设备使用率和效率都大为提高。”曹豪杰说。
劲胜精密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在今年被列为国家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之一。在企业规划中,未来将投入5亿元升级为“无人工厂”,该项目目标设定为,在生产效率提升20%的同时,将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率分别降低20%和30%。
劲胜精密打造“无人工厂”的尝试,在东莞并非个例。主营手机元配件的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最近对抛光车间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智能改造。其将部分生产环节与原先已配置的
系统相结合,从产品抛光到终端质检的整条生产线,都不再需要人工操作。该车间人力也从改造前的650人降至如今的60人,但工作效率提升近1倍。按产值换算,该车间仅用一两年便可收回“机器换人”所投入的成本。
在东莞,经历转型升级的考验和地方政府的引导,“机器换人”如今已成一股新风气。据统计,自2014年9月至今年10月,东莞申请“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的项目共678个,总投资达55.39亿元,新增仪器设备22576台。在高端智能装备领域的工业机器人,目前在东莞的市场应用也已达到约2000台。
推进“机器换人”,既是制造业企业技能改造的主动需求,亦是传统人口红利愈发式微的应变之选。在工人平均工资不断上浮的情形下,东莞仍持续多年遭遇“用工荒”。今年,东莞日常性的用工缺口已达10万人。
事实上,放眼广东乃至全国,“中国制造”的情形也类似于此。不断增加的用工和制造成本,正在加速蚕食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之东南亚等新兴制造市场的崛起,传统的“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依靠“机器换人”全面升级生产流程,改变用工结构,这已成为诸多企业的必然之选。
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成为东莞吸引机器人企业落地的核心竞争力,而传统制造业对技术革新的庞大市场需求,也成为推动机器人产业迅速成长的关键要素。
11月18日,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将在东莞开幕,届时,国内外智能装备领域的400多家龙头企业将来莞参展。自重点扶持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业以来,东莞迎来了一次规模盛大的行业展会,也将接受国内外对东莞机器人产业的聚焦与审视。
过去几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天量释放,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业迅速成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在建或提出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区的城市及地区至少超过30个。面对强手如林,东莞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优势和特色何在?
东莞市经济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东莞坚持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及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紧密结合主要支柱产业的技能改造升级需求,从产业链上下游布局,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机器人产业版图。
对此,东莞市逸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陶师正感触颇深。该公司凭借在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的技术优势,自主研发出环保纯电动船外机,并已初步打开市场。之所以选择在东莞创业,陶师正看重的正是东莞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
“从船外机制造所需的外部塑料片到内部的电机零部件,几乎都能在东莞找到供应商。”陶师正说,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逸动科技的创业团队还可随时与制造商沟通,调整技术和生产方案,一些企业甚至还在产品工艺方面提出不错的建议。
以制造业立身的东莞经过多年积蕴,几乎形成了制造业全产业链的聚集优势。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成为东莞吸引机器人企业落地的核心竞争力,而传统制造业对技术革新的庞大市场需求,也成为推动机器人产业迅速成长的关键要素。
“东莞有工业企业4万多家,形成了涉及38个行业大类和6万多种产品的制造业体系,发展机器人产业拥有很强的市场支撑。”东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如果每家企业换一台智能装备,就有4万多台的庞大市场需求。”
东莞市巨冈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光景说,自去年东莞重点推进“机器换人”以来,该公司高端数控机床的产量飙升,今年该公司营业收入预计达12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
从东莞全市来看,2014年,东莞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已达4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00亿元。自去年9月以来,东莞企业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的新增设备中,面向莞产设备的投资额占到近三成。
东莞市经信局调研的结果显示,当地参与“机器换人”项目的企业中,75%的企业用工没有减少,有些企业在大力引进技术人才的情况下,用工甚至不减反增。
据东莞市经信局统计,当地推进“机器换人”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月9月,该市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额169.8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在珠三角排名第一,拉动工业投资增长37.8%。在机器取代部分人工后,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64.9%,单位产品成本下降10.6%,同时节省用工逾4万人。
不过,“机器换人”并不意味着大量工人将会失业。从不少企业的操作实践来看,机器替换的更多是生产效率低、工作辛苦且具有危险性的岗位,在机器上线之后,原先的工人大多通过内部转岗消化。随着企业产能的提升,其对产业工人的需求还会相应增加。
东莞市经信局目前走访调研的结果显示,当地参与“机器换人”项目的企业中,有75%的企业用工没有减少,有些企业在大力引进技术人才的情况下,用工甚至不减反增。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机器换人”既意味着企业用人成本的降低,更是对企业生产工艺和人才结构的全面提升。劳动力市场的观察显示,东莞制造业的人才结构也开始嬗变低技能、高危险的一线普工岗位需求减少,调试、维护和控制智能装备的技术性岗位愈发走俏,这也刺激了更多的产业工人通过转型来提升个人竞争力。
广东智通职业培训学院执行院长谢灵军说,东莞近年来与机器人应用相关的培训班逐年趋热,该类别招生人数从最初每年200人增至今年500人。同时,企业委托培训与半工半读的周末班人数也明显增加,这其中至少有25%的学生是被机器替换的普工,其试图通过技能培训来谋求转型。
在“机器换人”渐成风潮和人才结构嬗变的背后,是东莞近年来对智能制造产业与“机器换人”计划的大力扶持与推动。
2014年以来,东莞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将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推广机器人应用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工作之一,并提出要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和智能制造示范城市。
从去年开始,东莞市财政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预算2亿元,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未来,在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领域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将全面推动实施“机器换人”。
Project Loon前CEO已加盟自主机器人交付企业Sta
Project Loon前CEO已加盟自主机器人交付企业Starship